元知网
主题 : 李后主的价值
级别: 创始人
0楼  发表于: 2014-07-20  

李后主的价值

    《三国演义》是极其富有诗性的作品,它的抒情性表现在句子的节奏上,那种对事实控制得如此精准的节奏感在作品中呈现出崇高的抒情性,这是一般作品完全不可能企及的标杆,运词造句的简约和精确性构成抒情的湖泊。天蓝色的,如果我们抱着世俗的情怀去看它,这种抒情性即使如此强烈却不能体轻易体验出来,从而被它有条不紊地叙述所掩盖。 至少,我最近读《三国演义》时,在里面充分体验到诗性的东西。这和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
    只要进入这个世界——不管是谁的世界,诗性必然存在。但是,在诗里面,是否能如期获得诗性的体验,往往是令人疑问的,这必须为诗人所警惕。
    今天看到献帝逃亡一节:“驾至安邑,帝后都居于茅屋中,四边插荆棘以为屏障。帝与大臣议事于茅屋之下,诸将引兵于篱外镇压。”这和莎士比亚的剧本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李尔王就流落于荒野,但两个文本却是如此不同:李尔王作为剧中主角,他被平民化了,成为癫狂的述说者,而献帝却没有言语,他成为历史中的沉默者,发出声音的却是他的臣子。这二者之间的不同几乎看出两种文化所包涵的巨大的内在的冲突。在中国的文明中,理性始终包涵在专制的构架之下,皇帝是最理性的产物,至于理性所包涵的观念往往在其次,那么末代皇帝几乎就是沉默者中的最沉默者,这和历史的叙述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但有一个例外,就是那位南唐李后主。他倒是在失去皇帝的宝座之后才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我个人认为,李后主的声音才是对理性世界的一次真正的嘲讽和具备历史价值的反叛。这个时候,他做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价值——并非纯审美性的——才终于被激发出来。可以说,他在言语上反叛了三千年儒家文化的传统。李后主的价值在这里,而并非我们平常以及先辈所理解的一样。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