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知网
主题 : 读诗小记
级别: 创始人
0楼  发表于: 2012-09-22  

读诗小记

   清晨起来朗读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的第一节,我发现这节诗的长度与节奏和正在悄然逝去的那一部分时间恰好合拍,与正在发生的光线一起消失的部分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秘密,也是这节诗要告诉与传递给读者的信息。也许,这首长诗有一个它自己的欲望:它是舍弃读者的,它也许包涵只样一颗伟大的雄心,它不需要读者的参与。正是在这一点上,它让读者犯难,进而激起了读者与作者相似的野心。作者不惟在一首诗的层面结构这部作品——这是显而易见的——我相信这和德语的传统有关,德语曾经孕育了多少哲学的分支河流。诗人里尔克是否同样受其影响?写到这里,我试图翻阅了里尔克的生平,从这里我得到了关于这一论断的进一步的佐证,因为“对于里尔克的艺术叔本华和尼采都有这很深的影响,并且开始在很早的时候,这也是里尔克一直醉心于古典文学时仍不放弃哲学的原因之一”,所以我更加相信自己阅读的第一直感,直感是所有哲学的母亲。同时,藉此我得到额外的收入,我看到了里尔克平滑的墓碑上的一节小诗:
Rose, oh reiner Widerspruch, Lust,
Niemandes Schlaf zu sein unter soviel
Lidern.

玫瑰,噢纯粹的抵牾,试图,
在许多的眼睑下安然
入眠。

这节小诗不禁令我非常憧憬这段完整的碑文。里尔克关于“美无非是|我们恰巧能够忍受的恐怖之开端”是如此契合我心令我感到非常震撼,虽然我还不能完整阐释它的精妙部分,但是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进入了一个开阔的领域所带来的惊喜。我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阅读这部作品,或许它能为自己打开一扇完全紧闭的大门,甚至它会给我一朵全新的、属于自我的玫瑰亦未可知。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