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身边的事实都是虚幻的假象,真相要等待历史的生成,但是这种后来赢取的真相更是虚幻中的提炼、节选与辩驳,是一种语言化的真相,而诗往往要承担双重的使命,既要复活个体,又要提前杀死诗人本身,从而令真实成为一种诗化的真实,而并不是属于诗人这个虚幻存在之物的真实,诗的真实一旦形成,与诗人就脱离了本质的干系,因此,放眼之下,哪里有诗人?我认为诗人这个身份是个折中的身份,它更像一道桥梁,一条幽径,我们不过偶尔经过这里又从这里返回去,但有的人因此深陷迷途之中,找不到出口与回去的路,这也许是那些幽僻的意象诗产生的成因。诗人自觉避开活着的自我让语言的真实任意生成于是便产生了诗的节奏与韵律,而藉此生成的、我们可以刻意琢磨的意义无非是对现实的忽略、反讽与悖论。
二
当一个人走到深山的半途,明知前面已经没有人世间的良辰美景,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但是要回去也是枉然,因为世间早已经离他很远,回去充其量只能在半途中死去,那么,他还能有选择么?他只能继续朝前走,往山的深处走去,或许可以碰见可以作为知音的野兽。在与野兽或者花草的交流里,他原来使用的语言会先行死去,在此过程里,他会感到幸福的逐渐降临,以前阻碍自己通往自由之途的就是自己的语言,这是多么惊人的发现啊,身边的植物、树木、花草、昆虫都带着自己语言的禁锢,现在,它们和自己一样获得了自由,原来,被命名才是一切痛苦之源,而艺术不过是命名的复杂化,是命名的多重机制,是苦痛之中的苦痛。
三
诗是圆形的编钟。诗是立体的憎恨。诗是病态的菱形。诗在本质上是“善良”的发现却是“恶”的实践。诗是生殖器官。诗是性的狂欢却是抽象的性。诗是漂浮的海藻,是人类对话的干扰器。诗是反道德的、反伦理的,同时又是这个“反”的反面。诗是存在的破坏者,诗是未来的谎言。诗是真理的败坏者。诗是莎士比亚的敌人。诗是塔对塔的回忆。诗是海盗的良师铮友。诗是死亡的皇帝却是存在的弄臣。诗是稗草的仆人与父亲。诗是有罪的人流浪在人世中的倒影。诗是巨大的胡同。诗是反对派的花园。诗是孤独的磨石。诗是欠债者的故乡。诗是闪电的坟墓。诗是死者的宗教。诗是月亮之弧。诗是礁石发出的声音。诗是波浪的弹奏者。诗是一切局限性的背景。诗是投影的残骸。诗是针眼里的沙漠。诗是对群星灿烂的反讽。诗是蓝色的旗帜。诗是超现实主义的柔情。诗是美貌的遗产。
四
有一天下午我经过广场,它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我以为这是史无前例的前景,那些人都到哪里去了?我遽然被这种空荡之中的寂静攫获了,这种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寂静的光芒宛如章鱼的腿紧紧抓住了我内心的恐惧。我走进广场,仿佛置身于一个正在来临的漩涡的中央,当我身处它纹理细致、精确的腹部,我感到一种正在逐步展开的巨大的迷失。广场里光线明亮清晰,它的大理石地面光滑平整,可是我坐在里面感到茫然若失,这是一个暂时荒废的广场,它丢失了它拥有的人群——因此,它失去了确认自己的灵魂。它是被抛弃的体面的母亲,而我俨然已经是她子宫内丢掉了尊严的孤儿,下午明晃晃的日光啊,你才是我们母子神秘的牧师,在他的严谨的、威严的照耀下,我似乎听见自己内心不由自主的忏悔:我容纳不下无所不包的肮脏,所以我是人类的羸弱的有先天性疾病的孤独的婴儿。而这个广场,这个往日人群熙熙攘攘的广场,有流浪汉、小偷、乞丐、家庭主妇、老人、病人、残疾人、偷情者、购物狂患者、自私自利之徒、野心勃勃的家伙的广场才是我健康的母亲。
五
如果我在诸如朋友聚会、一次小型的会晤、一件刻板无聊的公事、目睹自己跪着的人格、与人发生的无关紧要的龌龊、面对美女的极其下流念头以及回想曾经有过的卑劣行为之后感到疲倦、无力而且悲伤——这时候,我会惊人地尝试再用诗来重新塑造自我的形象,这真的是十分攸关的时刻:那些万分美好的事物这时候纷至沓来并让我一点一滴体验到已经过去的岁月再一次流经自己的身体,我会看到极为难得的清澈的时光就停泊在我的体内。自我的肉身犹如汁液饱满的玫瑰枝头可以消解内心的各种黑暗的峥嵘,幻想中的诗句就会奇妙地来临,而语言这时仿佛可以与我共享有限的人生,这种语言化的存在感确实可以减轻灵魂的负重么?我知道,诗性的降临于现实而言无异于面临再一次堕落的深渊,但是,当我看到那么多毅然选择自杀的人在最后的关头还会草创他们的遗书,我不禁为自己在浑浊的人世里偶尔写下几行别人也许永远不能理解的诗行而感到释然了。也许我的文字与正在发生的现实并无关系,也不能籍此获得美女的青睐,但是,这,又有什么要紧呢?
六
我和死神必早有契约关系,它记录在早晨悬挂着的冰棱里的阴影之中,但我们目前谁也不是受益方,它不知道我的死是否会给它带来死者的荣誉,我也不知道与它签约是否会给我的人生带来相关的利润与回报,然而我们知道,我们谁都会耐心地遵守契约。从这一点上来说,谁还有权利批评我是个见利忘义、喜新厌旧、不守信诺之徒呢?我是一个勇敢的、但必经曲折的路径的赴约者,因此,无论我怎样在必然的镜子里无法目睹自我的肖像,但我并不需要永生的神的救赎,我一切卑劣的念头与习俗也可以得到自己的谅解了。我一个人穿过深冬的拂晓,远处传来的断断续续的音乐与歌声宛如乱石一样坚硬,这时,某一行诗、某一种语法结构在我的肉体里醒来——就像冰棱自然挂在树枝上,然后再化成水珠落到地面,这是余生的节外生枝还是契约中早就载明的必须兑现的条款呢?谁给了我最先遇见衰老的洞见力?仅仅是这些突兀涌现出来的词汇么,也许并不这么简单,但是,它们或许就是契约关系的执行者,朝霞夕露不过从中见证而已。
七
如果你出生内陆,而不是一个乘风破浪的渔民,只能做大海边的一个观光者,你将会如何成功的采撷大海里无尽的浪花?我相信,这关系到艺术的分野——诗与非诗、是莎士比亚还是柯勒律治或者是下半身诗人,但这里面的诸多界限并非像现在技艺熟稔的批评家一样可以各尽其辞,划疆域而自治。人的内心体验正是我们面临的浩瀚大海——虽然是自己经历过的——我们即使从中经过,也不过它里面的一条路过的海豚,在意识的领域里,与其说是经历者,不如说是观察者,海水的温度会因视角的变化而尽显不同的炎凉与阴翳。而时光也许会决定我们站立的海岸,这时,我们会被哪朵浪花所激励、抵牾,往往凸显出诗歌语言的风格。而诗人多半不得不自己在自己的海浪里沉浮、游弋、荡舟,既在岸上,又在海中,确实是悲凉的落日,又是大海事故的制造者。
八
存在着的现实是最为偏执、最无准则、又是最伟大的批评家,他的批评的妙处在于把一切现成的秩序皆置于相互批评的范畴与语境之中,他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被他人屡屡诟病的“批评的功利之心”,但他最终以批评的功利性让一切泡沫与投射泡沫的余光都浮现出来。他需要质朴无华的“批评的良心”么?不,他不需要,只有情感卑劣、相貌猥琐、心存诡诈、行为投机的作者才需要“批评的良心”。夜枭与黄鹂的鸣声皆是批评的范本。他还有一处最令人叹为观止的的伟大之处:就是当被批评的对象消失的时候,批评家本人和他的利器也被同时地消灭了。但是,诗——如果可以遵循古代的法则——要对业已无懈可击的批评本身构成独立的批评的文本,要承担起另一个批评家的责任,需要在微妙的精确无比的平衡秩序里中寻找无尽的缝隙与线索才可能与原来的、早已存在的批评来构筑起新的平衡的秩序:“所有与欢乐为敌的一切”正是诗的内在的机制——从而形成对批评的批评,诞生了诗,反射出新的诗意的现实并成为人类的记忆之一被保存下来。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关于诗的批评,也即关于批评的批评的批评,他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的秩序么,在这里,我们发现,有关“批评的良心”被再度提及,因为,良心的发现会让批评无限地衍生而不用遵循任何存在的标准。